大型纪录片
《流逝》第十二集
第四板块:游牧的太阳
总撰稿:无峰驼
文学编审:张宝如 马丽
第24节 古都的“流逝”源于政权的移位与战争迫使的政治
撰稿 无峰驼
12-3
【九大古都。
解说词:中国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上世纪80年代,加入安阳形成了“七大古都”。现在,大同、郑州也跻身进入“九大古都”的序列。
中国的都城都代表了当时的文明,被世界所熟知,熟知了它的神秘,它的辉煌,而那种泱泱的辉煌,一个个地被新的都城取代了,取代的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而是文化的变异。文化的流逝与交融的震撼,更是让人添加了诸多的神秘,一种变更的神秘会成为扑朔迷离的探索。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众多政权,历代只对“二十五史”记载的国家即从三皇五帝,夏,商,两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两宋,金,元,明到清朝予以认可被视为正统朝代,其中只有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大同、杭州、郑州和安阳这九大古都曾作为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集中政权的首都。
12-4
【镜头拍摄九大古都。
解说词: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故多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
12-5
【鸟瞰拍摄南京、洛阳、古都。
解说词:如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洛阳有“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北京有“背山带海”的形胜等。我国古代都城建设都有周密的整体规划和施工法度,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正朝夕”,“水地以县”,天子之国应“方九里”,“旁三门”,“有沟树之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市朝一夫”,“王宫门阿五雉”等。
这一系列要求正是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礼制”的体现。根据这些要求所营建的都城,一般具有方正严谨,左右对称,棋盘式布局等特点。帝王深居宫中,远离市,幽静、安全,又足以体现帝王之尊严与天下归一的愿望。商业集中,便于贸易;百姓居小巷之内,既安静,又便于治安管理。
12-6
【鸟瞰拍摄北京城。
解说词:如北京古城,中心有一条庄严、笔直的中轴线,中轴线两侧是堂堂正正的对称街区,城中部有层层叠叠的紫禁城宫殿群。整个北京犹如一个完整的协调的艺术品,结构严整,层次分明,布局井然,设计匀称,棋盘状街区格外古朴、完整、协调,还有大量方便舒适的传统住宅四合院与静谧、优美和凝聚着古老历史的胡同。北京的这一古都风貌,被丹麦城市规划学家S?E?R?休森称为“世界奇观之一,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城市专家E?贝康称它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我们不得不再次回到思考的层次:为什么都城要选择在北京,而取代了历朝历代的都城,其由:
中国的历朝历代对北部强悍的少数民族都视为强敌,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秦始皇时,匈奴被秦将蒙恬击败,退出河套以南地,徙往漠北。此后,匈奴有十余年很少南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继位。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多所建树,使匈奴迅速强大起来。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向北则征服了浑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向南兼并了楼烦(今山西东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辖地,重新占领了河套以南地。匈奴居有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号称将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此后的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极为大,而就是这样中原的都城也未曾改变。直到公元962年北部民族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吞并燕云十六州后即改国号为“辽”与北宋王朝分庭抗礼,虎视中原。并在幽州建立了陪都,因为其陪都建立在大辽疆域的南部所以称“南京”,又叫“燕京”。
或许是辽人给了中原政权启示,或者是中原汉族政权的无可奈何,从辽后与北宋王朝对峙,女真的金与南宋对峙,更有蒙古人的大元帝国一统天下,都城的选择在他们,而不是汉族政权的意愿。这是北京作为最终都城的不可辩驳。
评论